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2年度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合集)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11-29 08:55:03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合集),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合集)

篇一:2022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4月18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暨“文化传习·语用实践·精神成长课堂博览会观摩活动。众多全国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我们一场场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低段语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所有的课堂都不是机械地教授,更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善于激发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学生善于表达,敢于表达,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全国首届十大青年名师之一的何捷老师,他为我们带来了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的课文《鹿角和鹿腿》。教学中,何老师集中指向教学目标,让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小鹿的心情,体会心情变化;又由“关键词”入手,让学生通过复述寓言故事,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内容;再引领学生探索领悟寓言中蕴藏道理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提高。何捷老师主张“看见学习”,要看见学生的思想原貌和思考方式,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说:“我们的课堂并不是单单属于优等生的,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情均值。”因此,观摩的老师们都发现,只要是举手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论答案正确与否,何老师都对他有适当的有个性的鼓励的评价。在何老师的鼓励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满怀自信,不断发言,不断提高。

何老师的课堂充满了魔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时而深思,时而哄堂大笑;老师们更是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掌声里饱含着欣喜和敬佩。

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更是让大家体会到了王老师古典教学的专业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从文题解析,正音辨字,文句翻译,到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无不是紧紧抓住语言的“缰绳”,“因文解道”,进而“因道悟文”,真正做到了其乐融融,教学相长,充分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做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意识。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从本质上讲就是读书课,语文课上教师不是在讲书,而是引导学生读书。教师要以学定教,智慧引领,平等研读,依据学生的原始理解施教,跟随学生的心灵散步。唯此,才能使得语文课堂生成屡现,精彩不断。语文课需要预设,没有了预设,语文课就形如武术中的散打,全无了章法,自然会让学生茫然无措;但语文课更需要生成,没有了生成,语文课就变成了纯粹的套路操作,失却了新意,必然会使学生远离语文。教师引领的本领决定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2022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三天的时间里,观摩了王崧舟老师、赵志祥老师、薛法根老师、蒋军晶老师等名师的精彩课堂,并听了他们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语文独特的美,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启发,孩子们精彩的表现,都让每一位听课教师无不称奇。虽然每位老师讲课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是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就谈谈此次学习所得。

何捷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他执教的《精卫填海》带领学生充分理解单元学习目标,另辟蹊径,深掘“炎帝”角色,孩子们知道了身为“炎帝”的小女儿不是到东海游玩,而是替父亲去考察、巡行,变身“精卫”也不改初心。今天的我们也在做着“精卫”曾经做的事情,今天的人和上古的神一脉相承,今天的我们一直按照祖先的样子生活,“我们是当代的精卫”。这样去感受人物形象,让人震撼!

赵志祥老师教授的是六年级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听他的课如听评书一样引人入胜,让我感受到了赵老师的知识渊博和幽默风趣。赵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抓住“情感的穴位”,以“测试”的方式告诉学生:七言律诗八句整,首颔颈尾四联成,颔颈二联须对仗,平仄相反词性同。听起来晦涩难懂,可是凭借他深厚的诗词素养和朗读技巧,孩子们居然懂得了“起承转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真是了不起。“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赵老师的讲座《诗道寻宗》从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指导同学生读古诗:一要了解古诗词基本常识;二要尊重汉诗词基本特点;三要适当关注意象和意境。一首首古诗词,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大师以诗解诗,动用五感,动静结合,老师要求学生把景物重新组合,组成对联或诗,学生变身“小诗人”,孩子们的小诗博得在场老师一阵阵掌声!罗老师“以诗解诗”,引导孩子读出了国泰民安。“众里寻她千百度,我寻得其实是——”孩子们抓住“文化的符号”说的有理有据!

黄莺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觅知音”,课堂上,学生也是老师的知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层次:人初遇——心相知——魂相随,学生反复的朗读,抓住了“破、绝”这两个文章的“神”,真真切切的理解了钟子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情感。学生入境见人,读出知音义。知音是一种情深,知音是一种信任。原来,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啊!黄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即生活,在语文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我们不能深教,也不能浅教,我们要教那些学生不懂,急于弄懂,一说就懂得的东西。

这次与名师可以说是零距离接触,因为我们仅仅只有一个屏幕相隔,可以聆听他们新的语文理念,目睹他们的教育风采,我们知道无法“移植”他们的精髓,但我们有反思,有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钻研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将边走边学,边思边教。感谢遇见“和美”,转身将是美丽的“蜕变”!

篇三:2022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四月杭州桃红柳绿,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了在杭州黄龙游泳跳水馆举办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为期四天的培训学习结束之后,总觉得脑子里装得满满当当,却理不出个条条框框。于是,我静静地回想着,一瞬间又被拉回到了那诺大的会场里。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带着精美的图片,让孩子们认识了全球各大洲的珍稀动物。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将这些动物卡片编成了一本书,更发现了绘本配图中的无限秘密。窦校长陪伴着孩子们看绘本、读绘本、演绘本,不管是动物的数量多少,还是水洼的面积大小,又或是树洞里的代表性古迹一下子就鲜活起来,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喝水的动物们,而是在面对着一群急需我们人类保护的朋友。整节课,窦校长紧随人文教育的步伐,我被她的语言和微笑感染,更震撼于学生每一次的精彩发言。

窦校长带我们从绘本的窗口看世界,杭州师范大学的王崧舟教授则是引我入了一片莲花池,感受到爱莲文化。连续一个半小时的一节课,不仅是与作者周敦颐的思想交流,更是文化的熏陶,这莲的“君子美德”应该由我们传承下去。

除了有像窦校长、王教授这样的大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还有专家的专题讲座报告。

福建的语文教研员何捷在《设计,教学的承重墙》讲座中,直指一线教师的困惑问题,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教学设计,提出了“逆袭式”设计思路:看看教出何种效果——检测是否教到位——设计好怎么教。多位专家就三年级下册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都给出自己的有效见解,尤其强调了统编教材中增加了独立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教学要不同于以往单元习作的指导。

听完最后一场由山西小语教研员崔云宏精心准备的《三下统编教材中的实践系统教学》讲座,我意犹未竟地走出了会场,虽然最后都没能成为那个获得资料光盘的幸运者,但我仍是幸运的。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研讨会,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起,聆听大师的声音,欣赏小语名师们的智慧和风采。25节示范课,15场专题讲座报告,拍摄的几百张照片,记录的几十页笔记,这简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记得回程的火车上,同行老师提出用四个字来概括此次培训,当时首先蹦出的是“累”,但我现在想说的四个字就是——不虚此行。

曾经对于名师讲课一直觉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客观条件不同,学生素质不同,这样的课堂我们只能欣赏。但此次学习让我的想法大大改变。且不说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得当,也不说名师们的教学设计如此的新颖却不失效,只说我们也能做到的一点——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学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的第一节课上,我尝试转变了以往我说学生记的方式,让学生问、论、说。果然就达到了“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的效果。当然对于统编教材,我还未实践过,但我想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生成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课堂。

短短的四天,我享受了一顿思想、精神大餐,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感动。83岁高龄的周一贯老先生亲临会场给我们做报告,还参与了整个论坛活动过程。参会的38位名师里有的已经是校长,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研究生导师,有的是教研员,课堂上的他们仍精神焕发。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坚持与奉献感动,为他们在课堂与学生会心一笑而感动。看到他们,我更加坚定自己走教育事业的决心。感谢他们为我前行的摸索点亮一盏灯!

篇四:2022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请永远记住自己的态度,记住自己的向往,记住自己的意象。学语文,最终就是学做人。”这是王崧舟老师上《竹石》这一课的结语,引起我深深的触动。

在寒风瑟瑟的冬季,我们却有温润心田的活动抚慰心灵。从教第三年,在摸爬滚打中踉踉跄跄走着自己的教育之路,一直没能沉下心好好听听名师的优秀课例。这次“千课万人”的活动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让我的语文课堂有了新思路,新方向。

回想这听课的三天,竟不知该从哪里说起,每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只有奋笔疾书记笔记的份儿。翻看笔记,将自己的一点思索记录如下:

一、教无止境,学无止境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上课的这些名师们,每一个都可谓学识渊博,在他们的课堂,不仅仅有教材上的知识,更有深层次的课外拓展。这不由让我想起曾经有位老师在评课时这样说:“我们不能总是就教材讲教材,更要学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正如王崧舟老师在讲《竹石》时,不是只讲竹石,而是通过强调知人论诗,了解作者的生平,才能更加理解作者的性格品质的由来源头;其次,即为咏物诗,就要拓展更多的所咏之物,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视野。一些作者生平等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达成,但教师要永远走在学生的前面,要永远比学生了解得更多,对教材熟悉得更深,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我在今后,要更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有丰富的学识见地,才能更有自信站在讲台上。在深层次地研读教材的同时,更要学会积累一些课外同类型的知识,再潜移默化地引导给学生。

二、大道至简,简而不凡

对于公开课,我的印象里总是充斥着丰富的活动、花里胡哨的板贴、略显做作的评价语,而名师的课堂上,是以或自信或温柔或幽默的言谈吸引学生,以简明扼要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全课,他们的环节往往过渡自然,逻辑清晰,评价语亲切而真实,表扬在点上,而不啰嗦。语文的教学,真的需要去繁就简,找到语文的本真,而不要用太多花哨的方式试图吸引学生,实际是在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

此外,课堂是师与生共存共进的,年轻老师们上课总是出现为了赶进度、赶流程而忽视学生吸收状态的情况。很有幸在名师的课堂上,看到老师大胆的课堂放心地交还给学生,比如,孙双金老师在上《西门豹治邺》这一课时,就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生概括来让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不断的让学生自己概括四字词,学生们呈现出的状态不是我预想的说不出来,而是各有千秋,各有想法,听课时我就连连感叹;再如薛法根老师在讲《父爱之舟》时,板书就让学生大胆地去写,我想学生是很乐意去做这一项活动;更妙的是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自己想要歌咏之物,与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借物喻人、人物合一”的含义。

这启示着我,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当学生不愿意说,说不出时,就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指向太不明确?是不是没有启发到位?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面对课堂上的种种学生反应。

说到关注学生的状态,以学生为主,我又想起王崧舟老师在做讲座《语文要素再审视》时,提到“批注式阅读过程”时,说应有原生态阅读,再有沉浸式阅读,才有创造性想象以及多角度思考,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就要求学生能够思考甚至创新,这无疑不是本末倒置的。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我在课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有思考,要给孩子们时间,先把自己带进去,才可能有共鸣。

三、点滴育人,潜移默化传承

再回到王崧舟老师说过的这句话——“学语文,最终就是学做人。”这是他以肺腑之言传达给学生的,而作为我们老师,则更要知道,“教语文”,最终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为人处世,过程中传承咱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要将优秀的品格代代相传。因此,语文课堂上,点滴都是育人之处。比如张幼琴老师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画》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先与同桌这个学习伙伴握个手,在得到学习伙伴帮助时要说谢谢等,这是从小就教给孩子们做有礼、懂合作;往大点,比如薛法根老师在给五年级的孩子讲《父爱之舟》时,就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孩子们感受父爱的深沉,从而懂得要有感恩之心;王崧舟老师与孙双金老师更是涉及到为官之道,不得不感慨,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写到这里时,笔者心中不由升起一腔自豪之气,语文教学者们是任重道远的,但更是伟大的,他承载着孩子们精神品质的培养。

我想,作为小语人,面对自己的教学之路,就应当像李晴老师说的那样——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会怀着对教育理想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照亮学生的心灵。争取早日成为能在课堂娓娓道来,能给学生潜移默化深沉影响的好老师。

篇五:2022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2020年庚子之秋,后疫情时代的阴云之下,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千课万人”的平台上,与名师专家们,来了一次别样的遇见。思维碰撞,文化积淀,让我们见识了语文教学中别样的风采,领略了专家名师们厚重扎实的教学智慧,可谓“收获满满”。

01

习作单元精读

探索文法,

用好“教材”样本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夏丏尊先生的这句话,在统编教材的编排设计和使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我们教学中应该多从“文法”的角度进行解读。正如何捷老师《麻雀》教学之后提出的“朝着、奔着让孩子写出单元作文而去。”这样的思考和定位之下,他的教学就着力于用课文抽取与写作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得法,得“文法”。让学生从精读课文中抽取写作之法,建立读文与写作相通的转化桥梁,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课堂上在让学生明晰课文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的六要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现场,关注语言,体会细节,探索文字背后的秘密,从中梳理出“写清楚”的三大招:一个一个,不急;描绘细节,不糊;追加联想,不虚。这三招具体可触,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学以致用,真实实现“取法乎上”。让孩子从世界经典中抽取“法”,明白写作之法,这正是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02

文言文教学

熟读成诵,

揭晓“文本”要义

文言文的教学中,怎么讲?讲多少?怎么读?读多少?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比较困惑的部分。赵志祥老师用两个课时展示给我们的《古人谈读书》一课,没有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没有思想意义的概括强调,只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音调,多种节奏的变化反复,细心指导,让学生投入进去,读出味道,达到熟读成诵。同时由文本扩展、深入,走进《论语》,走进《童蒙须知》,走进《曾国藩家书》,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欲望、乐趣,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整个课堂实实在在,醇厚悠远,师生一次一次,一遍一遍,沉浸在文本诵读之中,充分展示了文言文“以读为本,多读多诵,其义自见”这句话的内涵,实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03

古诗词教学

悟情明志,

深化“文化”血脉

走进罗才军老师古诗教学的课堂,简简单单的一首《浪淘沙》,面对多数孩子几乎都已经能够背下来的内容,怎么教?教什么?罗老师没有把目光局限于文本,而是立足文本,却又高于文本,正如他在自评中所讲的“让孩子们实现一种思维的爬坡,对学习视野增量、广度”。课堂上,通过对诗句所描写的景象的概括、所运用语言的品析、所蕴含情感的感悟、所表达志向的体会,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从文字走向文学,走向文化,实现思想的突破。知人论世,走进诗人刘禹锡,在这里呈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介绍,更多地是用诗人的作品,诗人的经历,让学生认识了一个坚守理想,从不妥协,豁达乐观的刘禹锡,真正的“学诗句,懂诗人”。

蒋军晶老师的《游子吟》也是一节古诗教学课堂,他从文本表达的情感入手,通过与现代诗的比较阅读,体会诗中“用场景来抒情”的写法,从而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练习仿说,设身处地的融入生活,揭秘诗人表达情感的密码,学习诗歌语言的特点,体会“一个场景胜过抒情”的妙处,让学生的“一课一得”得以真正实现,得道得法,进而“用法”。

04

精读课文教学

知人论世,

聚焦“要素”核心

如果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最难的一篇课文是什么?无疑是鲁迅的《好的故事》。曾经自己对他也反复研读,可总感觉难以突破。王崧舟老师,两节课的课堂,以课文最后的“1925年2月24日”这一格式细节为支点,补充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走进“1925年的鲁迅”。品词析句,情境导读,紧紧围绕“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这一核心要素,通过借助资料增长见识、把握意图、了解背景、验证想法,逐步理解鲁迅《好的故事》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知人论世,深化文本。他的课堂,不仅仅让我们读懂了鲁迅的《好的故事》,认识了“1925年的鲁迅”,而且对教材处理的角度和理念,以及教学设计的取舍之法也有了全新的把握。

同时,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对于词语教学的处理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今昔对比读,了解当时语言表达与现代表达的不同;联系上下文,理解“澄碧”“荡漾”所描写的画面;联系语段,猜读“错综”的含义;补充相关资料,理解“云锦”。这些灵活巧妙的词语教学,都让这节课显得更为实在、丰满。

05

中低段课文

品词识字,

探秘“文字”渊源

中低段课文的教学,薛法根老师的《走月亮》和徐嫣娜老师的《玲玲的画》两节课的教学,从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到课堂的精心设计以及教学环节的精彩呈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月亮》的教学中,薛老师紧扣“哦,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中心句,抓住“月光下”“溪水边”“田地间”等时空变化,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的想象与感受,来深入文本,体会美妙意境中蕴含的“亲情美”。在品味语言时,“流”“抱”两个动词以及“哟”“哦”等词语的赏析感悟,帮助孩子突破了“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的难点,真正让孩子读出了味道,读到了心里,同时也对我们“写景课文”的教学提供了指引。

《玲玲的画》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课后练习,抓住人物的心情变化,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尤其给我们们印象深刻的是识字教学。许老师把生字放到了真实的“文境”“课境”之中,同时,学习“奖”“拿”两个生字,从生字的字源文化、象形来历等方面入手,让每一个生字都形象可触,每一个生字的教学都厚重丰满、实实在在,让汉字的形体美和意境美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心里,值得我们借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这样一个秋天,在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走进名师专家,品味教育智慧,感受语文魅力,我们是幸福的;相遇“千课万人”,为课堂解惑,为教材解难,为成长赋能,我们是幸运的。走出课堂,放下笔记,相信我们的教学将因不断地学习、提升而逐步成熟、练达。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的孩子将因我们的努力,而成长,而精彩!

推荐访问:万人 心得体会 合集 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合集) 2023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2023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本文标题:2022年度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合集)
链接地址:https://www.31ccc.com/xindetihui/12444.html

版权声明:
1.文宝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2年度千课万人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合集)》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文宝范文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21-2024 文宝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苏ICP备2021042806号-1